内热主要表现为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调节全身气的运行,就好比我们家里的管道枢纽,枢纽坏了,全家管道都不通。同时肝又是藏血之脏,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前面说了现在肝肾阴虚的人较多,阴虚必生肝热,而热反过来又会伤阴,患病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所以平时养生上就要注意调肝,让气机顺畅,这样就能减少内热,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固护阴气。
脾湿主要是脾的运化功能下降造成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肝气不舒,木犯脾土,脾胃受伤,导致脾无法正常运化,那么吃进来的东西排不出去,就成了废物,也就是湿邪。
另一方面,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人多于需要,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也能酿成脾湿。而湿淤积在体内,迟早都要化热,这样就又和内热联系在一起,成为湿热。
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今天常见的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与饮食不节直接相关。而其中湿热为病者十之八九,所以用清利湿热之法,效果就比较好。
我们老提到肥甘厚味或者膏粱厚味,那么肥甘厚味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肥甘厚味和膏粱厚味,在中医上都是指油腻、精细的食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简单点说就是大鱼大肉,吃得太好。
为什么说肥甘厚味会化湿生热呢?我们打个比方,人的身体就好像是一部机器,机器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吃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就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人体需要的能量有一个度,每天能转化的食物也有一个度。如果你吃太多的肥甘厚味,吃进去的食物超过了身体需要的量,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转化的部分就会变成热量,没有转化的食物在体内淤积就会化成湿,而湿会生热。所以说,肥甘厚味必然会化湿生热,是饮食养生的大忌。
中医认为,在五脏六腑中,脾与胃相表里,是气血生化之源,有“后天之本”之称。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要依靠脾胃对营养物质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来供给。脾胃伤则会出现倦怠、腹胀、便溏、腹泻、消化不良以及浮肿、消瘦、摄血功能失职、免疫与抗病能力下降等症。正如《养老奉亲书>说:“脾胃者,五脏之宗也。”所以,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等认识。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推荐几款健脾养胃的药膳:
1.枸杞莲药粥
材料:枸杞30克,莲子50克,新鲜山药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新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枸杞、莲子淘洗干净。将以上三物加清水适量置于文火上煮熬成粥,加糖食用。
用法:每日早晚温服,可长期服用。
功效:常喝枸杞莲药粥可补肾健脾,养心安神。此粥适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健忘失眠,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
2.剑门豆腐
材料:嫩豆腐4两,猪肥膘肉l两半,鸡脯肉4两,豌豆荚10根,盐、胡椒、姜、葱、猪油各少许,清汤2斤。
做法:将豆腐制茸,用纱布捻干水分。鸡脯肉、猪肉分别制成茸,与豆腐茸一起放入盆内,加入胡椒、盐、姜汁、葱汁搅匀后加鸡蛋清制成糁。将扇形、蝶形模具抹一层猪油,分别制出10个扇形、2个蝴蝶形豆腐糁,并在上面分别嵌上10种不同的花卉图样,上笼蒸熟。将清汤入锅烧沸,下豌豆荚烫熟,舀入汤盆内,再将豆腐糁滑入汤内。
用法:佐餐,可早晚食用。
功效:汤汁清澈,质地细嫩,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开胃强身。
3.宋宫仙术汤
材料:干姜少许,大枣100枚,杏仁8钱,甘草16钱,盐2两,苍术6两。
做法:干姜炒至皮黑内黄;大枣去核;杏仁去皮尖,麸炒,捣烂;甘草蜜炙;盐用火炒;苍术去皮,米泔水浸泡,以火焙干;上药除杏仁外共研细末,后加入杏仁,备用。
用法:每服少许,饭前开水送服。
功效:调和脾胃,美化容颜,益寿延年。方中干姜、大枣、甘草可温中健脾,开胃消食,为补益脾胃之良药;苍术健脾除湿;杏仁润肺散滞,“驻颜延年”(《本草纲目》);诸药以盐相拌,乃取盐味成人肾,补肾健脾,且可“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本草拾遗》)。
4.元宫四和汤
材料:白面、芝麻各1斤,茴香2两,盐1两。
做法:将白面炒熟。芝麻、小茴香微炒后研细末,与炒过的白面混合,并依个人口味放入适量精盐,调匀。
用法:每日3次,每次1~2匙,饭前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功效:补中健脾,散寒止痛。可用于脾胃虚弱,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须发早白等症。
5.阳春白雪糕
材料:白茯苓(去皮)、山药各12钱,芡实约2两,莲子肉(去心、皮)3两,神曲(炒)6钱,麦芽(炒)6钱,大米、糯米、白砂糖各1斤。
做法:将诸药捣粉,与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内,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盘)内,掺入白砂糖同搅极匀,揉成小块,晒(或烘)干。
用法:可作早餐酌量食用。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宁心安神。茯苓可健脾补中。《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清代名医张锡纯认为山药是滋补药中无上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