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_食补介绍_盗汗食谱_盗汗吃什么_自汗怎么办_美食佳肴网

2023-04-25 00:24:18

123网站群:美食网 | 美容网 | 宠物网

盗汗

食补介绍
详细介绍
  基本概述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凡不受外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白天不活动无故出汗、动则汗出更多者,称为自汗;夜间人睡后自觉汗出,醒后汗自止者,称为盗汗。

  宜食食物

  一、多吃含水份多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

  二、营养原则:患者大量出汗后要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水平衡,需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由于所有的营养素不可能由同一种食物来提供,因此,膳食要多样性,不可养成偏食的习惯。

  三、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小麦、莜麦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鸡肉、牛肉、兔肉、猪肚、猪肉、甲鱼、青鱼等。

  3、蔬菜的选择山药、马铃薯、南瓜、胡萝卜、香菇、木耳、番茄、菠菜等。

  4、水果的选择葡萄、荔枝、甘蔗、桃子、大枣等。

  5、其他栗子、莲子、榛子等干果类食品。

  忌食食物

  1、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如海带、苦瓜、鸭、黑鱼、菜瓜、鱿鱼等。

  2、盗汗者忌吃辛温助热的食物,如胡椒、肉桂、狗肉、羊肉、雀肉等。

  临床表现

  出汗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现象,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因而临床表现也不同。

  1.自汗:是指不因过劳、衣厚或发热等原因而自行汗出,或稍一活动则汗出较多的病理现象。自汗有气虚自汗、阳虚自汗两种。气虚自汗常见到汗出较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表现。而阳虚自汗除上述气虚自汗表现外,尚可见到身寒肢冷,四末不温的阳虚寒象。自汗是因卫气虚弱,阳气不足,肌表不固,营阴外泻所致。

  2.盗汗:是指睡后则见汗出,醒后汗止的一种病理现象。常伴有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骨蒸潮热等阴虚发热的表现。盗汗的产生,是由阴虚不能敛阳,睡后卫阳行于内,阳不人于阴而迫津外泄所致。人人睡则卫气行于阴,使体表之阳气减少,又卫气行于阴,加重阴虚阳盛,泊津外泄故睡则汗出。

  3.大汗:大汗即大量出汗之意。主要见于下列三种情况:①阳名热盛,里热蒸腾,泊津外泄,故大汗出,常兼见大热大渴脉洪大等表现。②亡阳之时,阳气亡失,阴液随之外泄,液随气脱,津随气泄,故见到冷汗淋漓而清稀,肌肤凉,精神萎靡等亡阳表现。③亡阴之时亦可见到汗出较多而粘腻,四肢温,肌肤热,口渴目陷等表现。亡阴亡阳之汗出都是危重证候,一方面原发病危重,又加之阴津大量外泄,更加重了病情。此外,还有一种漏汗。属于治疗不当,汗不得法,以至汗出如漏。这是由于发汗太过,卫阳之气被伤,膝理开泄,不能卫外为固,故汗出不止。4.战汗:多见于温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突然全身寒战,甚则肢冷脉伏,几经挣扎,继之全身透出大汗。战汗表示正气尚盛,与邪力争,拒邪于体外,邪随汗解。表现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安。也有一汗不解,需要再汗而解的。如战汗后病仍不解的,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来急促者,则是正不胜邪之危候。

  5.半身汗:即半侧肢体出汗。或见于右,或见于左,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有的仅半侧脸出汗。正如《内经》所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出汗常是中风先兆或中风的表现。其病理机制是由于风痰湿邪阻滞经络,气血周流不畅,或气虚不能固密而半侧汗出。

  不良影响

  自汗的危害表现在:头晕、面色发白、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睡眠不宁;对于小孩而言,严重者可使其肌肉抽搐、心慌气短、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药膳偏方

  1、肺卫不固:主要症状为动则汗出,畏风畏寒,容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白,脉细弱。治疗宜益气固表止汗,可选用玉屏风口服液或颗粒剂、丸、茶泡剂(药方为黄芪、白术、防风),也可用复芪止汗冲剂(含黄芪、党参、麻黄根、白术、防风、牡蛎、五味子)。服时均应避风寒,忌生冷、油腻饮食。

  2、阴虚内热:表现为夜寐盗汗,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两颧潮红,失眠,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可用更年安片、胶囊(内含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茯苓、五味子、玄参、珍珠母、浮小麦等药),或用知柏地黄丸(含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丹皮、山药等)。服用时忌食生冷、厚腻、辛辣之物。

  3、气阴两虚:常见体质虚弱,心悸易惊,短气烦倦,身热汗出,夜间尤甚,久汗不止,舌瘦红,脉虚无力。治疗当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虚汗停颗粒剂(含黄芪、浮小麦、大枣、粳稻根、牡蛎),也可服强身口服液(含人参、麦冬、黄芪、五味子)或参芪膏(含党参、黄芪、冰糖),外感发热、实热证者不宜服用。

  易患人群

  小儿因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气血虚亏,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钙等,易患盗汗自汗。

  产后和中老年人易患自汗盗汗。

  预防注意

  健康人由于阴阳平衡,即使夏季汗出较多阳气稍有损伤,但自身的阴阳平衡调节很快就可以达到再次的平衡,而不会出现自汗盗汗,或进而发展为心悸等病证。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由于自身的阴阳平衡本来已经处于失衡的边缘,再加上夏秋季节炎热的天气导致汗液丢失过多,阳气及阴气损伤,因而容易引发自汗、盗汗,故此类人群更应注意由气候带来的不适。

  因此亚健康人群及疾病人群在夏秋季节尤应注意固护体表,避免在炎热天气做大量运动,以免汗多伤阳;另外还应避免贪凉饮冷,注意不要直吹空调,以免风寒伤阳,出现自汗及感冒的等病症。平时自汗、盗汗的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勤洗澡,勤换衣被,保持身体清洁,注意适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果经休息调节后仍不能缓解症状,此时应及时就医,控制自汗盗汗症状,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菜谱导航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美食佳肴网